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7岁女孩遭父亲用开水长时间淋烫(组图)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22/11

来自: 网易社会新闻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  已有 2 人推荐


核心提示:7岁女孩小蓉称其父亲每隔几天就把她衣服脱光用开水长时间淋烫。女孩全身皮肤松脱,深度烧伤面积达85%,目前正在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等待救治。涉嫌虐待女儿的林水全已被当地警方控制。

云浮恶父多次开水烫7岁女
在医院的烧伤科重症监护室,小蓉的姑姑正和她小声对话。

小蓉被严重烧伤的双脚。
小蓉被严重烧伤的双脚。

一个月前,云浮云安县7岁的小蓉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但被久未回家的生父接走"住几天"之后,竟然全身皮肤松脱,深度烧伤面积达85%,现在正躺在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重症病房等待救治。她说,爸爸把她接去后,隔几天就把她衣服脱光用开水长时间烫她。前日下午,涉嫌虐待女儿的林水全已被当地警方控制。

发现烫伤 凌晨4时孤苦女孩被父亲扔回老家门口

小蓉是云浮市云安县南盛镇七洞石脚村人氏。出生两个月后,父亲林水全与母亲徐连妹就因"感情不和"分居,哥哥被妈妈带走,小蓉由爷爷奶奶带大。此后,林水全跑到云浮市区工作,很少回家。

小蓉的姑姑林天云说,7月19日,林水全突然回家说要带小蓉去城里。前天凌晨4时许,突然响起敲门声,家人开门后发现,小蓉站在门口,身上脏兮兮的。她说,爸爸把她送回来就走了。把小蓉接进屋后,爷爷发现她四肢都烂了,除了脸和脚板以外,身上没有一块好皮,后背衣服还粘在糜烂的皮肉上,一拉扯小蓉就痛得尖叫。

爷爷奶奶赶紧把小蓉送往云浮市人民医院,后被连夜转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一开始,小蓉对爷爷奶奶说自己是不小心烫伤的。在爷爷奶奶的再三追问下,她终于说出了一个月来受到的非人对待,原来她身上的伤竟是亲生父亲和同居女子所为。

原来,林水全与妻子分居后,到云浮市区开摩托搭客运货为生,其间认识了云安县石城镇的离异女子莫金甜,随后就在城里租屋同居。据来广州探望小蓉的七洞石脚村村长梁桂全透露,林水全曾因盗窃摩托车被判刑9个月,今年清明节前后才从监狱释放出来。

伤势严重

全身烧伤面积达85%救治恢复费用高

就在同龄人准备上小学时,小蓉却全身裹满纱布躺在重症病房。记者昨日在病房外看到,小蓉意识还算清醒,左侧腰部露出了一片皮肉肚皮是焦黑色的,大腿内侧是暗红色的,腹股沟则是浅粉红色的。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ICU主任李孝建介绍说,小蓉伤情非常严重,烧伤面积达85%,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好皮,"这样的烫伤一般见于掉进热水池。以伤情推测,小蓉爸爸用开水烫了她起码30秒以上才能达到这种程度。"重度烧伤意味着皮肤无法自己长好,必须通过多次手术植皮,而她身上的好皮有限,因此救治难度很高。

李孝建称,目前医生通过输液等给小蓉进行抗休克治疗,而下一步很快进入感染期,全身松脱的表皮开始腐烂,肺、肝、肾、血液系统等都可出现感染。估计光是多次植皮就需要七八十万元,日后进一步手术治疗所需费用更多。

梁桂全说,七洞石脚村是个穷山村,村民们已集资了3000元给小蓉治病。他透露,林家人商议后,爷爷决定报警,前天下午,当地警方在云浮市人民医院将前来看女儿的林水全带走。林家人找到小蓉生母娘家获悉,她生母目前在南海西樵打工,但她表示不打算来看望小蓉。

经过

回放

恶父锁上门 开水"浇"女儿

小蓉说,爸爸每隔几天就把自己全身衣服扒光,用饮水机的开水从上浇灌。和爸爸住在一起的"姐姐"烫了她两次,还用竹子、棍子狠狠地揍她。

林天云曾打电话质问哥哥,林水全却矢口否认。

接诊医生问小蓉:"爸爸烫你为什么不跑啊?"小蓉回答说:"爸爸烫我之前锁上了房门,走不掉……"

捐款联系方式:

医院为小蓉设立的捐款账号:3602001109005059989

户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开户行:工商银行同福中支行

备注栏请注明捐献给"林家小蓉"

据悉,"郭美美"事件后,市红会医院接诊类似患者时收到的捐助大幅减少。该院一位领导解释,市红会医院跟红十字会无行政隶属关系,捐款将直接交给家属。热心人士也可联系小蓉姑姑林天云(手机13425294272)。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卡扎菲与他的同类 10位著名独裁者的结局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22/11

来自: 财新网 -财新网首页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3日,  已有 2 人推荐


  【财新网】(记者 张焕平)8月22日,利比亚的反对派已经控制了首都的黎波里,至今执政已42年的独裁者卡扎菲倒台,反对派正在全城搜捕卡扎菲。(相关新闻:16个晚节不保的前国家和地区领导人

  独裁者长期执政,甚至长达数十年,最后涉嫌腐败或犯罪被赶下台,案例许多。财新网根据公开资料列举了10位独裁者的结局:


  10位独裁者中,被绞死和枪决的有两人,分别是伊拉克的萨达姆和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

  米洛舍维奇在担任南联盟的总统之前,曾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8年。

  上述10人中,9人任职均超10年,其中20年以上的6人,30年以上的3人。

  独裁者通常指在独裁或专制的政权下,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通过民主制度成为领导人,成立内阁后实行独裁统治。■  

发表评论 | 查看原文


更多收获,请注册财新网 | 深入交流请登录思享家(i.caing.com) | 关注财新网微博

更多精彩内容:财新网首页 | 金融 | 商业 | 宏观 | 政经 | 海外 | 读书 | 杂志 | 视听 | 博客 | 世博 | English

财新传媒系列刊物订阅 | 电邮订阅 | 财新全媒体 for iphone | 手机访问:http://m.caing.com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党拿来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都没读,去读所谓的国学,那都是什么玩意儿!”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20/11

来自: 甘后村人民日报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8日,  已有 2 人推荐


清华2011级新生党员培训第二天,马克思主义学院某教授长篇大论批判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批判"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并称"自由的思想一定是科学的吗?""党拿来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都没读,去读所谓的国学,那都是什么玩意儿!"(来源:@清华大学微博协会)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18/11

来自: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8日,  已有 12 人推荐


这一周,我在读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华教授的文集(下载链接)。

书中提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曾经有过一场"做饭技术革新运动"。我对这个运动充满好奇,就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大开眼界,它简直比荒诞小说还要离奇。

这个事件充分说明了,在专制制度之下,欺上瞒下、全民智昏可以到达一种多么骇人的程度。

================================================

"做饭技术革新运动"大事记

阮一峰 整理

(图片说明:六十年代的公共食堂)


1959年5月

辽宁省黑山县宣布,发明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做饭方法,大大提高出饭量。

这种方法先将玉米蒸到五分熟,然后将半生不熟的玉米拿去磨,磨成粉状后再拌水做成馍,最后再将馍蒸熟。以前,1斤玉米只能出馍1.5--1.7斤,而新做法能出馍2.5--2.7斤。

报道称,食用了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

1959年5月13日

辽宁省委在黑山县三台子乡召开推广"玉米食用增量法"经验介绍现场会。

会议由副省长仇友文主持,各市县的财贸部长、粮食局长和部分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主任、管理区总支部书记、食堂炊事员等共500多人参加。在会上,大虎山卫星公社党委书记王玉林介绍了"玉米食用增量法"的经验,黑山县委书记王树森介绍了全县推广这一经验的情况。

与会人员参观了"玉米食用增量法"的操作过程,亲口品尝新法做出的各种饭食。经过听、看、吃等一条龙实践,与会人员一致肯定和赞扬"黑山经验",要求省委立即在全省推广。

会后,中共辽宁省委发出通知,在全省推广"黑山经验","要求各级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立即指定一名书记或市长、县长挂帅,把推广'玉苞米食用增量法'当作当前关心群众生活大事来抓。在城市和乡村的一切集体伙食单位中毫不例外地积极推广这一经验。"同时,辽宁省委还要求各地"在学习和推广黑山县'玉米食用增量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做饭方法"。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稻田)

1959年6月1日

中共辽宁省委专门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认为"玉米食用增量法"是重大技术革新,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意义。

报告认为:"玉米食用增量法"可以提高出饭率百分之五十--八十,并且做出来的食品好吃、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大为提高。真正做到"吃饱、又节约"。这是玉米食用方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报告总结了四条经验:

  (1)节约了大量的粮食。仅黑山县一年就可节约粮食7375吨。全省每年预计可节约粮食35万吨,"不动一镰一锄取得了大丰收"。

  (2)大大提高了玉米饭的质量和营养价值。"玉米食用增量法,使苞米淀粉颗粒部分转化为糖,胚部的脂肪和米仁油因受热而游离,就散发出一股苞米所固有的芬香。所以,吃起来,好吃、营养价值大、抗饿"。

  (3)讲究卫生,好消化,饭食花样多。这种做饭方法既卫生,"又容易消化,老年人、小孩、病人(尤其是胃病)吃了不出毛病。可以减少胃肠病,不习惯的人吃了也不烧心,不胃酸"。

  (4)巩固了集体食堂,鼓舞了群众积极性。由于群众对食堂的"玉米食用增量法"很满意,劳动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增加了30%.现已达到100%。这对于巩固集体食堂、巩固人民公社都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辽宁省委认为:

  "玉米食用增量法"是一种重要技术革薪,是一种科学的做饭方法,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意义都是很大的,"

毛泽东阅完报告后立即作了批示:"同意转发全国各地研究试行。"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载重156吨的汽车)

1959年6月3日

中共中央发出(59)520号文件,将辽宁省委的经验报告转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求各地参照辽宁省的做法进行研究和试行,建议各地对别的粮食也进行试验。

1960年1月

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

1960年2月26日

辽宁省委又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几个月来辽宁省贯彻中共中央(59)520号文件精神的情况,进一步肯定了"粮食食用增量法"的可行性。报告指出:不但玉米可以增量,而且其他粮食也可以增量,只要经过:泡、烫、榨、发(酵)、磨,都能增量。

报告认为:这个规律,对进一步挖掘粮食潜力,保证人民吃饱、吃好和更多地节约粮食,都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玉米)

1960年3月初

中国科学院、粮食部、卫生部等有关单位召集有关人员和研究专家,专门召开了以"粮食食用增量法"为主题的研讨会。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

  "从现有的实际推广经验和研究资料看来,增量法确实是一个先进的方法,是广大人民群众革新烹调技术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省,吃得卫生的极为重要的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北分院和武汉医学院,以及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等众多的科研机构,已经先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各研究机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从而为"粮食食用增量法"的推广增加了筹码。

1960年3月25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学系发布了一份《关于主食增量烹调法的科学研究资料》。

该研究资料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主食烹调增量法的优越性:

  一是从淀粉胶粒膨胀的角度阐明了"粮食食用增量法"可以多出饭的科学道理。

  二是肯定了"粮食食用增量法"能够节约粮食,对人体健康是良好的。"长期吃的结果证明,粮食节约下来了,大家满意,干劲十足。"

  三是"粮食食用增量法"可以更多地保存营养成分。

最后的结论是:

  "主食增量法是具有很多优点的,无论从广大群众实行的效果或是从科学的观察上看,都证明了它可以节约粮食。营养可口,保证健康。因此各地推广增量法的群众运动应当坚持进行下去,不断巩固、提高。"

(图片说明:大运进时代的棉花)

1960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60)300号文件,转发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报告》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主食增量烹调法的研究资料》。

文件强调指出:

  "粮食烹调增量法,是增加粮食消化比重的方法,它不仅对节约粮食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人的消化系统也有好处。"

  "各地要大力推行试验"。

1960年4月

河南省贯彻中共中央(60)300号文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先树起了一面"红旗"。

河南的做法是将原粮煮到六七分熟,比"黑山经验"又多煮二分熟,然后从汤中捞出,再用水磨将原粮磨成糊状,并将酵母放在面糊中,发酵后再蒸熟。据报告称:传统做法1斤玉米最多只能蒸出2斤馍,采取增量法后1斤玉米可以蒸出5斤馍。

1960年5月

全国各地的"粮食烹调增量法"纷纷问世,层出不穷。

主要代表有四川邛崃县的"火米(蒸谷子)增量法"、蒲江县的"三开一煮法"、重庆的"冷水发饭法"、北京密云县的"烫面"、"双蒸"、"水磨"法、兰州市的"水发面蒸馍法"、西安市的"碗蒸馍增量法"和"纯面增量法"、河南鲁山县的"煮后干磨汤面增量法"、湖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饭法"、武汉市的"蒸米做饭法"......辽宁省抚顺市更是技高一筹,"用土超声波使油水乳化",创造出"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

所有这些方法,无不贴上"出饭率高、易消化、营养好"等标签。

(图片说明:大跃进时代的猪)

1960年6月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辽宁、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江西、陕西、广西等省已有50%至90%的集体食堂采用了增量法。

其中辽宁省成绩最大,城市集体食堂有90%左右采用了增量法,农村集体食堂也达到80%,城乡饮食业100%采用了增量法。

各地的经验总结报告雪片似地飞向北京,仅辽宁省就有一百多种"粮食增量法",其中"经过省、市、县鉴定和日常使用,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为三十三种"。

介绍几种如下:

  ----玉米增量法。增量方法有二:一是先把玉米洗干净放在锅内煮至五、六成熟后捞出晒干,然后磨成玉米面,在和面时先拿出四分之一的面掺上少量的水,搅成稀糊,倒进比做饭用面五倍的水,煮成面糊,再把面糊倒出放凉,与剩下的四分之三面放在一起搅匀,加上适量的苏打粉上笼蒸,这样每斤可出六斤左右的馍。二是先把玉米洗干净放入锅内,加上比玉米多六倍的水,把玉米煮至六、七成熟时,用水磨成糨糊,加上酵面,发酵后加上适量的苏打粉摊在笼上蒸,每斤玉米可出五至六斤馍。

  ----大米增量法。首先把大米放在盆里,用超过米两倍的开水烫米后将米盆盖好,一个小时后把泡好的米捞出放在锅内,加上比米多四倍的水煮,在煮的过程中切忌搅动,以免饭糊和影响出饭率。当米煮到露头的时候,再将烫米水依次加入锅内,直到做成干饭为止。这样每斤大米可做出六斤左右的干饭。

  ----麦子面增量法。先将应做饭的面称好,再称出比面多两倍半的水,用比面多一倍的水烧开,将70%的面烫熟后放凉,再将剩余的水、面放在一起加上酵面搅匀,发酵后再加上适量的苏打粉,然后将面摊在笼上蒸,每斤面可蒸三斤到三斤半的馍。

  ----玉米芯(即去掉玉米粒后的玉米棒子)蒸馍的办法。先将玉米芯整理干净,用碾子碾碎,磨成细面,然后按照用玉米面做馍的操作规程,每斤玉米芯面可出二斤半到三斤的馍。据说这种馍吃起来味美香甜。

  ----双蒸法。办法之一是将米放进罐内干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水3斤3两,用猛火蒸40分钟即可。办法之二是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即可。双蒸法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能增加40%以上,且饭粒不烂,味道好。

  ----温水泡蒸法。先用温水泡米半小时,捞起装入罐,每斤米加开水3斤3两,用大火蒸30分钟后,停火10分钟,再加大火蒸10分钟即成,每斤米出饭5斤至5斤2两。

  ----夹生蒸饭法。先将40%的米放入蒸笼干蒸40分钟,取出吹凉,将另外60%的米掺入捞匀,每斤米加开水5斤,入笼猛火蒸45分钟,每斤米可出饭5斤。

  ----炒蒸法。先将米炒成金黄色,淘净入罐,每斤米加水6斤4两,猛火蒸,一气呵成,每斤米出饭5斤。

  ----加水蒸饭法。先将大米洗净入罐,照平时蒸饭方法放水先蒸20分钟后,再加水一倍蒸45分钟,每斤米也可出饭5斤。

各种粮食增量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平时做饭时多加水。所谓粮食增量法其实就是做饭加水法。可是,河南遂平县委却这样解释粮食之所以能增量的"科学原理":

  "为什么能增加饭量?各种粮食如玉米、高粱、绿豆、小豆麦、大米、小米等,经过先煮后磨再蒸,每斤粮食能增加出饭二斤以上,是因为粮食胚乳经过水浸煮沸,淀粉颗粒受热膨胀、分裂、体型扩大,重量增加;同时,粮食中的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其颗粒也膨胀、凝固,体型扩大,重量增加;粮食胚部含有的脂肪和部分蛋白质,经过热处理,脂肪油滴集聚,蛋白凝固,经碾磨充分游离出来,增加了重量。因此,这些质量的变化是化学的化合作用,决不单是水分的增加。有的人把粮食食用增量法说成是'只增加几斤水',这是完全错误的。"

并且,还能增加营养:

  "旧的做饭方法由于面磨得比较粗,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不能充分地被人体吸收,而采取增量方法做出的饭,淀粉经过水浸煮沸,部分转发为葡萄糖,能供给人们更多的热量和营养;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一部分变成凝固的蛋白质,还有一部分转化为氨基酸,这两种东西营养价值都很高。"

这些脱离实际的研究报告,在各级领导的授意下,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炮制和文人墨客的层层润色,逐级加工上报,结果是各省"粮食节约"数以万吨计,而农村因饥荒饿死人现象有增无减。

[参考文献]

* 蔡天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烹调增量法"的历史反思,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 高华:大饥荒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与代食品

* 百度百科: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 "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历史教训

* 罗平汉:违背自然原理的"粮食增量法"是怎样出炉的

(完)

文档信息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游击队打的借条还能兑现吗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16/11

来自: 喷嚏网--读书、培训、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之 [铂程斋]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已有 2 人推荐


1947年,东江游击队中队长李汉辉向博罗地主黄观荣立下的借枪借粮的字据。

     1947年8月,东江游击队向博罗县公庄镇地主黄观荣借了两支步枪一支手枪,250颗子弹,还有1000多斤粮食和两头猪。游击队中队长李汉辉给黄家写了张收据,并注明"打出江山来算账"。

    60多年来,这张收据一直保存完好,黄家人一直找机会兑现,却至今无果。1977年黄家人向博罗县民政局申请解决借据之事,但县民政局以"这种情况战争年代很多,现在县里也没钱支付"为由不了了之;2009年黄家人再次找到博罗县民政局,县民政局以"双方当事人都已不在,只一个人作证不够"为由,将他们挡了回来;今年黄观荣的曾孙黄苏强将借据发到网上求助,他说,现在他们家境贫困,当年给游击队送枪送粮的爷爷体弱多病,希望凭借这张借据,政府能够对他们有所补偿。县民政局表示,国家没有相关政策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处理,只能针对黄海洋的家庭情况进行困难救助。

    "60多年前借据 望政府能补偿"

    8月8日,黄苏强在网上发帖称,他爷爷曾经在1947年把两条七九步枪、一条手枪、一千多斤稻谷、两头生猪借给当时的东江游击队,当时的中队长李汉辉写有借据。目前他爷爷病重,现借据在他的手上,他不知道该找哪个政府部门,希望大家能帮助他爷爷。黄苏强随后也上传了借据照片。

    南都记者联系上黄苏强,看到了借据原件。借据只有巴掌大小,有些泛黄,但保存完整。借据上写着:"收据 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洞黄观荣七九步枪两条子弹两百粒手枪一条子弹五十粒稻谷一千多斤生猪两条此致(打出江山来算账)经收人中队长李汉辉四七 八月"。

    黄苏强告诉南都记者,借据上的黄观荣是他曾祖父。他们老家在博罗县公庄镇李洞村,当时他的爷爷黄海洋才14岁,就是他,把这些粮食和枪支弹药送去给游击队的。现在他爷爷已经78岁了,前几天到医院检查,发现肝、肾都有问题,但家里没钱治疗。无奈之下,黄苏强想起了家里这个借据,就上网求助,希望能得到政府的补偿。

    "当时一支左轮手枪需150担稻谷"

    黄海洋还住在公庄老家。13日上午,南都记者随黄苏强去公庄看望当时事情的亲历者黄海洋。公庄位于博罗东北部,东与河源市相连,西与龙门县相接,这里群山环绕。

    78岁的黄海洋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穿着白色T恤,显得干净整洁。老人耳聪目明,说话思路清晰,只是有点消瘦。他告诉记者,他家祖上是地主,到了他父亲也就是黄观荣的时候,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结果家道中落。到了快解放时,家里还剩下七八十亩田地,就靠收租生活。

    上世纪40年代正是兵荒马乱之际,在公庄一带活动的不仅有共产党游击队,还有国民党部队和土匪,他们会经常骚扰大户人家,向他们勒索钱粮。黄海洋说,当时太阳还没下山他们就得把家门关得死死的。土匪来了,就从门缝塞进一张字条,上面说明要多少钱粮,什么时间送到什么地方。当时人们称为"打标"。

    为了保家护院,黄家买了一些枪支弹药。黄海洋说,当时枪支很贵的,一支左轮手枪需要150担稻谷,一支步枪也要100多根水桶粗的杉树。当时他们家就买了两支步枪和一支手枪,还有一些子弹。为了抵抗土匪,他12岁的时候就学会打枪了,被环境所迫,倒也不觉得害怕。

    "子弹是我一粒一粒数给他们的"

    当时驻扎在黄家附近的是东江游击队东山支队黄虎大队的一个中队,中队长是李汉辉。他们从1946年冬一直待到1948年,其间也经常去周围的山区骚扰国民党驻军。"他们当时条件很艰苦,连鞋子都没得穿,可怜啊!"黄海洋回忆当年,不胜感慨。当年游击队装备也不好,几个中队才有一挺机枪。听说黄家有手枪步枪和子弹,李汉辉就提出要借用,并写下收据说将来偿还。

    黄家让才14岁的黄海洋带着枪支弹药和粮食送到游击队,"当时子弹是我一粒一粒数给他们的。"黄海洋记得很清楚,游击队只要先进的七九步枪和左轮手枪,农村的土枪鸟铳都不要,所以他家还剩几杆土枪,他当时还留了10粒子弹回家。

    李汉辉也很喜欢黄海洋,有一年中秋节,他给自己的游击队员每人只发了两个半月饼,却给黄海洋发了12筒月饼,当时一筒4个月饼,就是48个月饼,黄海洋现在想起来仍旧难忘。李汉辉看黄海洋年纪虽小,却很机灵,几次劝说他参加游击队。黄海洋说,当时他年纪小,没有去。

    1948年底,李汉辉带着队伍打出去了,黄海洋后来就再也没见到他。

    黄海洋说,解放初期,李汉辉曾经给他的父亲黄观荣写过两封信,当时他在东莞粮食局工作,邀请黄观荣去东莞。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黄家又被评为破落地主成分,所以他家就没有去东莞。1962年黄观荣去世,以后就没人提起这件事了。

    律师说法

    从法律角度无法保障借据的权益

    广东鸿浩律师事务所主任许蔚武认为,从民事诉讼法来说,只保障权利人20年的权益,所以如果打官司,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了。但是既然有借据,当年他们家对革命也有贡献,按情理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偿。

    广东宝晟律师事务所全昌春律师说,首先要对借据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再者这事发生在解放前,中国现在的很多法律都是解放后才制定的,包括合同法也是1999年才出台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无法对借据的权益进行保障。所以只能寻找看看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政策,根据政策的解释来处理此事。

    政府回应

    1977年

    县民政局:这种情况战争年代很多,现在县里也没钱支付

    1977年,"四人帮"已被打倒,黄海洋觉得时机来了。他拿着借据,在当时博罗县交警大队同乡黄添发的陪同下,去县民政局申请解决借据问题。但当时县民政局回函说,这种情况在当时战争年代很多,现在县里也没钱支付。最后不了了之。

    2009年

    县民政局:双方当事人都已不在,只一个人作证不够

    黄海洋说,此后借据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直到5年前,他们拆除老房子,在房梁下又发现了这张借据。两年前,在当时一位老游击队员黄兆明的证明下,黄海洋又给县民政局写了报告,要求解决借据的事情。县民政部门这次回复说,事情过得太久了,双方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只有一个人作证不够,又把他们挡回去了。

    他们多方打听,也没有李汉辉的下落,很多人都说他早就去世了。去年黄兆明又去世了,当年的老游击队员已经所剩无几了,能够找到当年的证明人更是难上加难。

    2011年

    又有老游击队员作证:李汉辉确从黄家借过枪

    南都记者13日在博罗县城见到了仍健在的东江游击队老队员黄达超,今年86岁,也是公庄人,当年在东江游击队东山支队白虎大队任中队长,与黄虎大队的李汉辉是战友,李汉辉是博罗麻陂人,彼此也熟悉。

    虽然年近九旬,但黄达超老人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回答反应也迅速。黄达超介绍,他1947年参加游击队,第二年做了中队长,他们当时经常在博罗、龙门、河源、新丰等山区的地方活动。他也是李洞人,知道地主黄观荣家里有几条枪,他也打过主意,想去借来用。

    1949年初,黄达超的父亲被国民党的炮弹爆炸吓死了,黄达超回家奔丧,顺便去地主黄观荣家借枪,黄观荣却告诉他,枪早就被李汉辉借走了。过了几个月,东江游击队在官山上坪围歼了国民党一个营,打了一个大胜仗,黄达超和李汉辉的大队都参战了,那一次他们也见面了,黄达超询问李汉辉是否借走了黄观荣家的枪,李汉辉承认了,并说给黄观荣留了个借据。

    前几天黄苏强将借据拿给黄达超看了。黄达超向南都记者证实,当年游击队确实从黄观荣家借过枪。他说,解放的时候,他的游击队被编入了粤赣湘边纵队第6团第5连,都在珠三角各地打仗,他也没见过李汉辉了。黄达超老人解放后在广州市政府警卫连给时任广州市长叶剑英做过警卫,"文革"中受冲击,后来回到家乡公庄镇利山铁矿厂工作,1993年离休。

    县民政局: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我们也不知该怎么处理

    昨天,博罗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股长温向红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接到黄苏强的反映他们也很重视,专程去黄家里去看望了黄海洋,并给他提供了困难救助表让他填写申请,按规定可以一次性救助2000元,一年可以救助两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再向上级申请。

    温向红说,据他们调查,解放前游击队确实有过从地主富农那里借枪借粮的事情,因为那时候游击队条件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对于黄海洋家的借据真伪,她也不敢确定,因为游击队当事人李汉辉都不在了。国家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相关政策规定,之前他们也没有接到过类似问题反映,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目前,他们只能针对黄海洋的家庭情况进行困难救助。

 

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0/ae/0ae3f79a30234b6c/Blog/247/3cbf8f.html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814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朝鲜通过攻击韩国网游牟利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8/8/11

来自: Solidot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已有 2 人推荐


根据韩国官方的说法,金正日政权找到了新的牟利方法:开发韩国网游的自动挂机程序。韩国上周逮捕了4名韩国人和1名朝鲜族中国人,他们被控邀请30余名朝鲜程序员和专家制作"自动挂机程序",并将此提供给中国和韩国的游戏工作室。 嫌疑人先与开设在中国的"朝鲜绫罗岛贸易总公司"、朝鲜内阁直属公司"朝鲜计算机中心"(KCC)职员进行协商后,用自己经营的公司名义向朝方发送邀请函,还获得朝鲜驻中国领事馆的同意,邀请朝鲜黑客到中国来。他们向朝鲜黑客提供了住处和生活费。朝鲜黑客在中国停留约5个月,在此期间根据要求,以每组5人分组制作《天堂》、《地下城与勇士》、《楓之谷》等游戏的自动挂机程序。涉案黑客大部分都是毕业于金日成综合大学、金策工业大学等朝鲜名牌大学,每月将收入中的500美元汇给了朝鲜当局。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从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本质”座谈会发言摘编

 
 

Sent to you by laowushi via Google Reader:

 
 

via www.xbgcwang.com on 8/3/11


 
窃听折射西方媒体制度困境

  
吕岩松


  1999年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后,很多西方记者第一时间聚集在使馆大门口采访,他们问我夫人的感受,我夫人只说了两个英文单词,"北约、灭绝人性"。瞬间,照相机的闪光灯、摄像机的照明灯全都熄灭了,这些西方记者掉头就走。这一刻,我再次感受了西方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透过它,我们看到西方传媒、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滥用自由困境、伦理道德困境、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困境以及体制弊端、民主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媒体集团特别是跨国传媒巨头还与政界、商界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政界人物拉拢甚至取悦媒体;为获取媒体舆论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对媒体的不当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媒体不惜采用窃听、贿赂等非法途径获取内幕。西方民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媒体绑架民意、民意胁迫政客、政客勾结媒体"这个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

  美国学者班尼特说:"所有的政治角色,从总统到议员,从利益集团到激进主义者,都统统将新闻看作他们走向政治的关键。"因窃听丑闻而被捕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库尔森,以其强大的媒体资源和人脉资源,就曾经在保守党的选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英国《每日快报》政治评论员彼德·奥波恩评价说,"过去20多年,摆在每个英国政治家眼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同默多克打交道,搞好关系"。这是对垄断传媒机制、变形民主体制的一个很形象的概括。

  窃听丑闻并非西方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滥用新闻自由的偶发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它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国内媒体健康发展,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正确认识新闻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动媒体自律,提升社会责任感。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但它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我们所讲的新闻自由,是一种内含责任的自由,是一种被赋予政治使命的自由。新闻事业应该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的团结富强而服务,新闻自由必须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来实现。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



  
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相矛盾


  
马胜荣


  客观、独立地报道新闻事件应该是媒体展开新闻报道的理想目标,但真正实现是有条件的,要受到报道者所处的政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个体报道者政治态度和经济地位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和西方许多媒体和新闻院校推崇的主流新闻理论只强调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性和媒体本身的独立性,而不谈实现"客观、公正"传播的条件。《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反映出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矛盾。

  1.无限夸大媒体的"公器"作用,否定媒体明显的政治属性。从西方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世界新闻报》同英国政界人物、警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这些联系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调查,但是从《世界新闻报》的做法可以看出,它所宣称的"独立"立场是虚伪的。在美国CBS电视台担任过近30年记者和制片人的伯纳德·戈德堡在2002年出版的《偏见》一书中披露了这家电视台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容,如:为什么美国大的电视网会在黄金时间漏报某条重大新闻?美国新闻机构政治上的考虑是如何压倒事实本身的?为什么美国的大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讲称之为自由演讲,而把另一些人的同类演讲称之为煽动恐怖主义?

  2.代表公众利益还是追逐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充分表明其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所谓的"客观、公正"和"独立"只是一种空洞的标榜。

  3.以捍卫"自由"为名,滥用"新闻自由"。境外和西方不少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卫士的面貌出现,《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正体现了西方一些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自由"不能成为侵犯他人尊严和隐私乃至他国和他国公民利益的保护伞。

  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除了运动的物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因此,新闻的本源应该是物质的东西,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实在。与此同时,新闻稿件又是思想的产物,必然带有政治和文化色彩。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和由此揭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西方新闻机构和新闻院校所宣称的新闻传播"客观、公正"的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距离。

  (作者为新华社原副社长)



  
没有边界的"新闻自由"可耻


  
苏 宁


  号称发行量最大的英语报纸之一、有着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于2011年7月10日停刊,不是因为经营不善,不是因为网络的竞争威胁,而是因为涉嫌窃听罪行。

  1."伟大"小报的可耻。《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社论的上方印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1843—2011"字样。最后一期的封底,引用了乔治·奥威尔1946年所写《英式谋杀的没落》。英国传媒专家阿特余森将这篇文章解读为对英国小报的批判。《世界新闻报》自称"伟大",却一贯刻意迎合英国大众对凶杀等暴力事件的疯狂热衷,并不断推波助澜,肆意侵犯公民的隐私。《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不仅公然违反英国报业的自律守则,而且明显涉嫌违反法律和侵犯人权。它为了疯狂追求刺激性新闻而突破法律和道德约束,最终走上穷途末路。由此可见,"伟大"是不能自封的,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新闻自由"是可耻的。

  2.利益集团的附庸。《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暴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而不是西方所自我标榜的公众利益代言人。默多克与英国政界过从甚密,他对英国前首相布朗和部分工党议员施加影响,要求对《世界新闻报》2006年窃听事件调查高抬贵手。工党执政时期,默多克旗下发行量大的小报公开支持工党,至工党大势已去,即转向保守党。在英国,新闻业、政界、警界之间的利益交叉非常繁复,财团、政治利益集团、警察部门等利益集团对一些新闻机构明里暗里进行操控,使其本质上成为一种附庸,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公正,更没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充分说明,很多西方媒体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逐利,自由和人权,不过是用来获得销售额的虚伪标签。

  3.必须合法地获取新闻。《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说明对所谓独家新闻不择手段的追求,一旦触犯法律底线,注定为法治社会和伦理标准所不容。对照这起事件,我们更加认识到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基石,不仅来自准确、权威的事实报道,也来自对法律的遵从和对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获取新闻方面,必需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才能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作者为京华时报总编辑助理)



  
从"窃听丑闻"所想到的


  
张延平


  最近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不仅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媒体所谓尊重人权的虚伪,也警醒我们在媒体市场化的大潮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强调"尊重人权"、"尊重个人隐私",还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而"窃听丑闻"极大讽刺了西方媒体所谓的"人权"和"自由",他们不仅违背了新闻伦理,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更是侵犯了人类基本人权中的隐私权,暴露了西方媒体新闻观的自相矛盾。

  《世界新闻报》采取窃听方式获取新闻,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情,他们的"皇室记者"乃至副总编辑都曾因涉案窃听而被捕。甚至有消息称,英国大部分媒体都雇佣了私家侦探,通过窃听获取新闻。

  为什么西方媒体记者会冒着践踏道德底线和触犯法律的巨大风险,去做那些无法面对公众的事情呢?原因是背后的经济利益。

  《世界新闻报》依靠记者提供的"独家新闻",吸引英国中下层读者的眼球,进而获得可观的收入。而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使"独家新闻"的获取越来越难,于是记者就不择手段、甚至采取非法手段"挖"新闻。而西方媒体的管理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仅采取默认的态度,还会给予这些记者丰厚的回报。

  媒体的影响力加大之后,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媒体的老板。因为,媒体对受众的导向,会成为政党选举的工具,政党的领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媒体的领导者,其背后往往有更大的利益交换。那些与媒体关系暧昧的政府官员,自然成为媒体的保护伞。

  "窃听丑闻"也为我们中国的媒体敲响了警钟。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各个城市的都市报,在市场化发展中如何避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片面追求利润"而迷失办报方向、丧失新闻理想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些年来,中国媒体在一些采编手段、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上,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媒体是党的舆论阵地的特殊属性,坚守我们应承担的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尤其要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想,这也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这些年来不断推进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之所在。

  (作者为北京青年报社社长)



  
把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葛 兰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播音员,先后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走过了60年。自1951年开始从事播音工作近半个世纪,1999年应中华女子学校邀请,协助艺术系开办了播音主持专业,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播音主持人才。今年我78岁了,本想自己年事已高应该休息了。今年1月24日春节前夕,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同志到我家看望我,知道我还在搞培养广电事业接班人的工作,长春同志要求我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再做贡献。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新闻播音教学岗位上尽一份老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我从一些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一些情况。一个13岁的女孩被绑架杀害后,她的电话语音信箱被窃听,部分信息被删除,使得她的父母一直误以为女儿还活着,警方失去调查的目标,据媒体报道,还有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电话被窃听,而且这种行为长期存在而无人去管。这一事件以及这一事件背后丑闻,暴露出西方国家一贯标榜和自我吹嘘的新闻客观公正和尊重人权是多么不堪一击。作为一名从事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老广播来说,我对这种行为十分鄙视,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是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应该受到全世界舆论的谴责和批判。

  上世纪50年代,我参加新闻工作时,交流信息不畅,主要是通过广播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将国家大事传达到基层。我们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字不错地如实报道。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要反对说大话、说不切合实际的话。这方面,在大跃进时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也有许多深刻教训。正因为如此,新闻工作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新闻要真实,要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三贴近",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职业道德。而新闻工作的公信力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违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和业内的谴责。

  现在社会上很浮躁,也影响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猎奇和媒体的经济利益,刊登一些虚假不实、低俗的报道,这些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相去甚远。《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加强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教育非常重要,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把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播音员)

  
揭穿西方"新闻自由"的画皮


  
汪嘉波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并有多年驻外工作经历的记者,我与西方媒体打交道的种种经历足以证明西方新闻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虚伪、丑陋和卑鄙。

  在外高加索工作期间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地一家小报用整版发了一篇恶毒攻击中国的文章。大意是说,东欧变色了,苏联解体了,下次该轮到中国了。我从相识的该报记者那里了解到,文章作者从未去过中国,也从未研究过中国问题。文章引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西方记者在西方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东西,而唆使小报发表这篇反华长文的竟然是一家名声显赫的西方媒体。据知情人透露,该小报与这家西方媒体之间是"合作关系",每发表一篇这样的文字,报社就会得到一笔外汇收入。尽管外高加索三国在法律上禁止外国资本控股当地媒体,但西方传媒大亨仍然要利用各种方式来收买和左右当地传媒,以便影响和操纵当地政局。在西方政客眼里,媒体从来都是政治工具,而当媒体成长为跨国集团时,这个"好用极了的政治工具"就成了可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高能量利器"。

  西方媒体沦为政治工具的本质已经暴露无遗。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媒体人还盲目推崇西方的新闻自由。发生在英国的"窃听门"丑闻再次告诉我们,西方新闻观所鼓吹的客观、公正、独立是多么虚伪。

  对我们来说,"窃听门"是生动的一课。恰是在报道"窃听门"丑闻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记者编辑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对英国媒体丑闻提出尖锐的质疑:西方"民主制度"怎么可以允许新闻机构只追逐商业利益?怎么可以允许大众传媒工具转变成垄断性质的"媒体帝国"?"窃听门"乱象的源头在哪里?到底是谁给"窃听门"丑剧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又是谁让媒体成了政客和商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窃听门"让我们有机会观察西方大众传媒的生存状况,有机会与西方众多有良知的媒体人及其它行业的知识分子一起,撕下西方"新闻公正"的遮羞布,揭穿西方"新闻自由"的画皮。当传媒机构的商业利益变得至高无上,当大众传媒成了利益集团的赢利工具,当传媒大亨与政府高官紧紧拥抱,媒体哪里会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记者哪里会讲客观、公正、道德和法律?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国际部高级编辑)



  
"窃听丑闻"暴露西方传媒本质


  
海 霞


  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

  窃听丑闻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应该认识到: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的利益和竞争驱动,为了扩大发行,增加影响力,而不惜打破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触犯法律。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下,媒体的逐利性导致其新闻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标榜的"纯粹、独立和客观公正",实现自我约束非常困难。

  窃听丑闻是对西方"自由"、"人权"理念的巨大讽刺。任何"新闻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运行,在保障新闻媒体采访和信息及时公开的同时,决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在这起窃听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以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众的隐私权,据一些英国议员的说法,"截至7月22日,有1.28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窃听丑闻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为了双方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称"民主、人权"的某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尽责地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断发生。

  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英国报刊业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然而,这一系列窃听丑闻已让人们对西方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

  发生在英国的这起窃听丑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守新闻工作伦理道德底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媒体自律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窃听丑闻"引发的多重反思


  
尹韵公


  窃听丑闻已暴露半个多月了,而且越闹越大,越来越戏剧化。这促使人们对西方传媒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比较中深刻反思。

  反思之一:传媒政策与国情紧密相连。默多克在传媒领域打拼多年,转战多国。为何栽倒英伦?默多克是澳大利亚人,靠办报起家,而澳大利亚的国家传媒政策限制了默多克的雄心。按照该国传媒政策,任何个体只能选办一种媒体,报纸、电视或电台。为了实现既能办报,又能办电视电台的梦想,默多克只好投奔美国。而英国传媒政策比美、澳更宽松。现在看来,英国传媒环境拓展了默多克的事业与辉煌,但终究也毁坏了默多克的事业与名声。默多克在澳、美、英的传媒经历告诉我们:尽管澳、美、英三国的价值观基础相同,但在价值观的政策显现方面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与一定的国情紧密相连。任何国家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水平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传媒政策。任何脱离国情、脱离实际的传媒政策,必定会造成传媒失控和传媒灾难。

  反思之二:新闻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窃听丑闻引发的最多议论是如何诠释新闻自由?作为现实操作和具体实施,新闻自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通常是没有边界、随性而为的。窃听丑闻让人们普遍认识到:挥霍新闻自由,滥用新闻自由,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侮辱;而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尊重,则是加强、突出和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说,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的必要成分。

  反思之三:媒体不能助恶。我曾经问过一位来华访问的英国传播学者:为何《太阳报》、《世界新闻报》之类的"狗仔报"的发行量远远超过正统的《泰晤士报》呢?这位英国学者笑答:人都有俗的一面,英国"狗仔报"正是利用了这一人性弱点。不过,英国人对"狗仔报"的认可度不高,每遇重大事件,读者一定要看正统媒体的报道。

  最近十余年来,西方传媒业的残酷竞争使得英国报业陷于恶性循环:为了商业利益,不惜低俗、庸俗和媚俗,在恶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收获的却是公众的信任危机。前些年,英国的一些调查机构曾评出三种最不受信任的职业,即政客、二手车促销商和新闻记者。可见,窃听丑闻的发生并非"一日之寒"。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虚伪的西方新闻观


  
刘祖禹


  新闻集团罔顾法律禁区和道德底线,以扩大、满足公众知情权为借口,派出大量新闻侦探、"狗仔"队采集新闻。这些新闻耸人听闻、煽情蛊惑、吸引眼球。尽管他们也常常用社会责任感来包装自己,但实际上早就抛诸脑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丧失了最起码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西方新闻观、西方的新闻自由观,真是虚伪到了极点。

  但是在新闻观和新闻自由的问题上,西方却从来都是以教师爷自居,不断教训、指责别人,尤其是指责中国。

  在我们内部,在新闻业内外,对于西方以其新闻观向我们的灌输,以及对我们新闻观的指责,也有着积极的呼应。去年网上传播一封致人大常委会的信中就攻击中国没有新闻自由。对于这些西方新闻观应声虫的呼声和主张应该严肃对待。

  默多克新闻集团曾经用尽力气想钻进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然而他们碰壁了。但是他们没有死心,甚至取得了部分成功。1996年,凤凰卫视就吸收了他们的巨额入股。难道他们在中国市场会弃用窃听手段吗?今年第七期《中国记者》刊登了新闻集团大员、全球高级副总裁高群耀的一篇文章,提出在数字化的传媒生态环境中,在内容为王还是终端体验为王的办刊方针下,要以"优质内容还是优质注意力赢得市场"的问题。他刻意引述了默多克的一句话:"没有创新的内容,这些电子设备不过是昂贵的玩具"。窃听门丑闻的曝光,使人们顿悟,所谓创新就是窃听。文章还说,"优秀的新闻值得付费"。这才是真正的天机。

  默多克的窃听门事件是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中十分难得的反面教材之一。它对于我们的教益在于,在我们新闻队伍内部切实地、大力地加强新闻自由和新闻的社会责任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教育。人们将加深这样一个认识:从来就没有无限制的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终将受到相关法律规范以及社会责任的制约。按照新闻集团窃听门制造者的新闻价值理念,他们的新闻只对老板负责,对支撑新闻集团的垄断资本集团负责,对代表这些集团利益的政党负责。而我们是向全社会公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在新闻业内,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对于发展、振兴我国的新闻业,更好地培养、造就我们自己的新闻队伍,取得广大公众的信任,至为迫切。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